—— 村上春樹《挪威的森林》
「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,那就真的死掉了。」
—— 魯迅《華蓋集續編·空談》
最近為了閱讀報告,把《挪威的森林》重讀了一遍,經過反芻思忖之後,發掘了許多匠心獨具的文字,需要一讀再讀才漸漸變得清晰明朗。
在第一章中,作者在飛機上倒敘,交代了渡邊和直子的一次對話。內容看似虛無飄渺,實質上暗示了故事的中心思想。以黑暗洞穴的井,暗示直子內心的陰暗面,就好像黑暗洞穴裡面的井一樣,深得可怕,無法想象的深。一但不小心掉下去,就只能有各種死法。與渡邊在故事結尾,在直子死後,書中寫道「看來好像剛剛才從黑暗的洞穴裡爬上來的人似的」(p.175),互相呼應,相當有餘韻和有內涵。
故事中最令我印像深刻的三角關系,就是綠、直子和渡邊。綠和直子的性格有著強烈的對比,綠性格率直、任性、樂觀,追求絕對的任性,例如草莓蛋糕事件,有時候甚麼會說一些色情話題和看成人電影。相反,直子的性格多愁善感,不善表達,悲觀,甚至對死亡有著「只是死亡而已」的看法。在渡邊的身邊,會令人感到放鬆,和能夠依靠的感覺。這自自然然地吸引了失去雙親的綠,和失去木月的直子。主角渡邊夾在兩個人,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之間,就像在「黑暗的洞穴」和「人間的天堂」之間遊走。三人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,撲朔迷離,就好像「森林」一樣,一不小心就會迷路,迷失方向。主角內心充滿矛盾,他是愛著直子的,但同時亦愛著綠,這種矛盾和感情的沖擊,使主角差點就跌進「黑暗的洞穴」。
青少年大多活在當下,認為死亡遙不可及,然而,我認為像直子一樣對死亡的態度不一定是悲觀的心態。由我們出生那刻,死亡已經存在在你我之中,我們永遠不能脫離死亡的魔掌,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死亡。沉醉於生存的快樂,而忘記死亡的存在,其實也算是一種逃避。
「死不是生的對極,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。」
(題外話)直子的姊姊在十七歲自殺,木月(Kizuki)在十七歲自殺。不禁令我聯想起他們和直子之死的關係。在心理學上,死者的摯親摯友會潛意識地有著和死者以同樣方式自殺的傾向,包括方法、時間、年齡等。倘若不跟隨死者,就算是背叛死者。根據此理論,失去木月的直子能夠堅持到二十歲,可算是一個奇跡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