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以來,人性本善還是本惡,在東西方哲學中都爭論不休。孟子曰:「人性本善」,荀子曰:「人性本惡,其善者僞也」,馬克思說:「人的本質,在其現實性上,是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』。」
「人性本善」,相信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都家喻戶曉,四端中的「惻隱之心」,相信亦是不少人向善的格言。然則,身處於現代社會中的我們,長年受紅塵俗世所喧染,又是否適用呢?
現實生活中,我們不難看到一些熱心於做義工的人,表面上看起是樂於助人,是「善」的行為。然則,他們可能是享受被人需要所得到的愉悅感,又可能是確立自已在群體、社會中的地位,更有可能是受從眾壓力影響或單純的隨波逐流而已。
「人性本惡,其善者僞也」,此句看似讒言,其實亦不無道理。猶太教、基督教,亦不約而同地以「性惡」作為思想基礎,認為人要為自已的惡性悔改,並歸依真主,從而獲得救贖。
荀子的「性惡論」,套用在現今社會中,雖不中,亦不遠矣。打開報章,隨手翻閱一下就可以看見小人之爭的報道,殺人放火更是層出不窮。《魔戒》中,人族魔族為了爭奪魔戒(擁有征服世界的力量)使整個中土大陸陷入戰亂,根源,就是這隻「性惡」的魔戒,也反映了「性惡」的慾望。而秦朝一統天下、曹操成就霸業,荀子學說也有一定的影響。
「偽善」的事例亦隨處可見,表面純情如小白兔,和善而友好的,背後卻機關算盡,又好像香港某些政黨答應為市民謀求福利,實際在議會中的相關議題中投下反對票等實在是屢見不鮮。
「人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」正正就是我對人性的觀點。
從我們出生那一刻,我們已經開始接受著外來媒介的訊息,例如父母的一言一語,行為舉止等。塑造我們性格的,正正就是後天的生活習慣與長大的背景。然而,現在社會風氣敗壞,道德淪亡,權力鬥爭,甚至戰亂。因此,人性就漸漸地塑造成荀子所說「惡」了。
變態殺人狂的出現,是社會的錯;恐怖襲擊的發生,是社會的錯;隱蔽青年的數量飆升,亦是社會的錯。
常言道:「學壞一日,學好十年」,相信要改變一個人的「性惡」十分困難,更不用說整個社會,甚至整個世界。也許,這就是上天賜給我們的「副作用」吧。
後記:最近的罷工工潮,使全城都關注,周圍的人對工人被剝削都持有很強烈的主觀,但對「剝削」的定義卻甚少有人定義,而背後的成因亦是一個大議題(例如:物價、樓價、租金等),不可避而不談。但是,大家似乎把矛頭都直指向有錢人,甚至是情感上的仇富。當然小弟是絕對支持罷工工人的,但背後的「深層次矛盾」更值得深究,不然,罷工工潮只會一直地發生。祝願雙方能早日達成共識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